无忧MBA论文网 MBA论文> MBA毕业论文> 创业管理> 正文

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者行为对用户创业意愿的影响机

时间:2023-10-07 来源:www.www.jbevzenko.com 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创业管理论文,本研究关注较多的普通人,普通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他们的影响力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到关键影响者可以利用其影响力直接变现其商业价值的程度。本研究致力于让用户意识到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把握促进创业意愿提升的具体因素,普通用户能够利用有效渠道快速识别机会因此产生创业意愿。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创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创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强调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到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从“双创”走向“三创”,就是要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作出的一种新的战略判断,更是对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的一种总的战略号召。“三创”重要论述有其特定内涵,创新侧重理念,创业重在实践,创造强调精神。创新创业创造又融为一体,创造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创业是创造的归属和实践,创新创业创造都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面貌和新作为。
在潘剑英(2020)对大学生创业行业选择的一项研究显示中不难发现,进行创业行业选择时,多数人仍首选是第三产业[1]。但是随着共享经济、直播经济的崛起,我们发现不少的创业选择与创业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之前的电商平台,都是靠着平台来获取流量,所以像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真正的利润还是要靠着这个平台的流量,来转化成商品。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借助平台的资源和竞争优势,迅速吸引更多的用户,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对平台的依赖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领域的流量(平台流量)的出现,将网络平台的媒体效应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给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更快的导流能力和更快的销售额增长。但是,由于平台对流量的垄断性控制,企业对流量的依赖性和依赖性,使其在商业竞争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外,随着平台流量的不断上涨,它的性价比也会大幅度下降,最后,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高效的、高性价比的导流渠道和工具。这导致各类互联网平台乱哄哄地他方唱罢我登场,但不乏一些用户粘性高,使用者数量大的社交媒体“常青树”,比如微信、微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和政策背景,不难看出创新创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创业已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多地政府已制定出各类政策鼓励并支持各类人群创业。因此,本人意愿通过对普通民众接入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后,交友、认知等方面的提升,探索其对于个人能力发掘、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想法萌芽以及创业选择的改变,为解决就业和提供多一个人生选择而努力。
通过对各类人群在社交媒体上交流互动,发现自己的才能并进行利用的实际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及对其相关的逻辑演进、理论架构、实证检验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目的为的是探索拥有小范围影响力(流量)的个体通过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分享和交流行为,如何识别到创业机会并对其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更可以进一步探讨创业成果实现的辅助路径,提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的实际指导意见和政策依据,提高本研究的社会价值。个体用户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可以从旁人的角度发现自我能力,但不幸的是许多人意识不足,不能识别此类机会。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平台机制来进行创业机会识别,触发创业意愿,以及如何能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更好,这也是本研究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之一。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社交媒体平台
Boyd等(2007)将社交网站定义为基于WEB的服务,允许个人在一个有界的系统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主页,与其他的用户形成一个连接,并且在系统中可以遍历其他人以及他们设置的联系列表[2]。“社交”强调关系的开始,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社交网站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允许个人用户与陌生人相遇,而是因为它能让用户清晰地表达自己并看见自己的社交网络,这就可能使个人之间本不存在的联系通过社交网络建立起来,这并不是社交网站的目标,且这类人与其他人的相遇通常是“潜在关系”。
借鉴Boyd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在社交媒体软件的现状,可以说:社交媒体是互联网民众用以分享生活、观点和态度的工具。在国内主要是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微信、Facebook、Twitter等)、论坛(BBS)、贴吧等。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3]。网络受众的大幅度增长,为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易获得性也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助力不浅。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个人观点和体验、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
2.影响者和影响者行为
影响者(influencer)严格来说是一个在国外兴起的概念,用来表示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其中的关键影响者具有专业性强、可信度高、粉丝量多的特征,不仅可以在发布内容的传播过程中有效扩散信息,还能够为后续用户传播制造话题。社会化媒体影响者,就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凭借自我打造获得影响力而出名,同时拥有庞大粉丝社交网络的人(Ki和Kim,2019;Lou和Yuan,2019)[4][5]。社会化媒体影响者通过在线分享所创作的内容(美容、健身、美食、时尚等),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并以此为职业。他们通过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展示、对话等与粉丝建立了联系,通过微博、博客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来提高消费者态度。
..........................
(二)相关理论
1.社会网络理论社交网络理论是一种关注人际关系网络和其结构的学科领域,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社会互动和社交网络的形成、演化、发展和功能。社交网络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交网络的形成原因、网络结构、关系类型、信息传播、影响力、决策等方面的研究。社交网络理论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Granovetter是关系强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于1973年首次提出关系强度理论,并且将关系强度分为弱关系与强关系,探讨了弱关系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并指出弱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信息和机会[12]。
Watts等(1998)提出了小世界网络的概念,即在社交网络中存在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个体,这些个体能够迅速将信息传播到其他节点[13]。
Burt(2000)提出了社交网络的“社会资本”概念,并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个体成功的重要性[14]。
2.准社会互动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Interaction,PI)一词被提出[15],被用来形容传媒中的明星和大众之间存在的一种单向性关系[16],也就是传媒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传媒角色可以是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演员、歌手等,也可以是网络红人、博主等。观众则是媒体受众,他们通过媒体渠道接收到传媒角色的信息,但传媒角色并不知道观众的存在和反馈。因此,准社会互动可以被视为一种单向的社会互动。准社会互动理论的提出,强调了传媒角色在传媒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观众对传媒角色的追捧和关注。
.............................
三、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 16
(一)研究假设 ......................................... 16
(二)概念模型 ................................ 18
四、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20
(一) 研究设计 ........................ 20
1. 样本选取 ............................. 20
2. 问卷设计流程 ............................... 20
五、 实证分析 .................................... 23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3
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创业管理论文参考

1.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是否使用社交媒体和好友数量等方面。
样本中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分别为103和105,占比分别为49.50%和50.50%。
样本中各年龄段的人数和占比分别为:20岁以下的17人(8.20%)、21-30岁的84人(40.40%)、31-40岁的48人(23.10%)、41-50岁的49人(23.60%)和50岁以上的10人(4.80%)。
样本中各学历层次的人数和占比分别为:初中及以下的11人(5.30%)、高中学历的89人(42.80%)、本科学历的90人(43.30%)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8人(8.70%)。
样本中各职业类型的人数和占比分别为:专业人员的28人(13.50%)、商业、服务业人员的68人(32.70%)、自由职业者的25人(12.10%)、工人的4人(1.90%)、公司职员的54人(26%)、事业单位/公务员/政府工作人员的6人(2.90%)、学生的21人(10.10%)和其他分类的2人(1%)。
样本中所有人都使用社交媒体,这说明互联网社交媒体已经与现代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研究社交媒体的作用是必要且重要的。本研究主要着重点在于希望了解每个社交媒体使用者对于平台内容发布互动,机会识别以及创业意愿提升,样本包含了各年龄段、各群体、各职业等的人,符合研究预期。
样本中好友数量在0-100、101-200、201-500和1000以上的人数和占比分别为:0-100的14人(6.70%)、101-200的32人(15.40%)、201-500的70人(33.70%)和1000以上的62人(29.80%)。由此可推测每个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强度可能不同,对于准社会互动强度也有所区分。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社会网络理论、准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媒介丰富性理论为基础,将研究对象聚焦到社交媒体平台使用者身上,探索他们的线上行为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机理,将创业机会识别引入这一机制,探究其中介作用,并研究用户之间的准社会互动行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者行为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影响者行为显著影响创业机会识别,且影响者行为的两个子维度专业内容发布和普通内容发布均正向显著影响用户的创业意愿。也就是说,对于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而言,在平台上发布、观看、评论更多的内容,越能识别到更多的创业机会。
2.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意愿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创业机会识别显著影响创业意愿,对于平台用户来说,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面临的眼界束缚较大,而“创业机会识别”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帮手。简单而言,对用户来说有一种“看不到希望就不想努力”的状态存在,“创业机会识别”可以令用户对自身拥有的技能和资源重新审视,不再局限于个人脑中有限的想法,发现更多的机会,就有更大的可能性。
3.创业机会识别在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者行为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证实了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即创业机会识别在用户专业内容和用户普通内容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用户在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中会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简短直观的文字、视频等,用户接收信息等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对于有用的抓眼的信息用户立马会看到其背后的机会和可能性,从而产生创业意愿。
4.用户间准社会互动在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者行为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作用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证明了用户间准社会互动正向社交媒体影响者行为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用户间准社会互动具有随机性、丰富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判断,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媒介丰富以及用户丰富的社交媒体平台最大的优点。
5.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者行为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本结论在模型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根据获取数据实证结果证明,创业机会识别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并非完全中介。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发表咨询
返回顶部
Baidu
map